第七十一章
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也。
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
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,最好;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,是毛病。
圣人没有毛病,因为他把毛病当作毛病。就因为他把毛病当作毛病来看,所以没有毛病。
第七十二章
民不畏威,则大威至。
无狎其所居,无厌其所生。夫唯不厌,是以不厌。
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
百姓不害怕威权的时候,那么大的威逼就来了。
不要辱没百姓的心,不要压制百姓的生命。只有不压制人民,才不会让人民厌烦。
因此,圣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现,但求自爱而不抬高自己。所以,要舍弃后者而保持前者。
第七十三章
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
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
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
勇于表现刚强,就会丧命;勇于表现柔弱,就会存活。这两者同样是勇敢,但勇于柔弱就有利,勇于刚强就有害。上天所厌恶的,谁知道其中的缘故?
自然法则的运作规律是,不去争的能善于获胜,不言说的能善于回应,不召唤的能自动到来,虽然舒缓却善于谋划。
自然的罗网漫无边际,虽然疏松,却从不漏失。
第七十四章
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?
若使民常畏死,而为奇者,吾将得而杀之,孰敢?
常有司杀者杀。夫代司杀者杀,是谓代大匠斫;夫代大匠斫者,希有不伤其手矣。
百姓到了以死相反抗的地步,执政者怎能用死来威胁呢?
如果让老百姓真怕死的话,对做坏事的人,我就抓来杀掉,谁还敢再做坏事?
总有行刑官去执行杀人。代替行刑官去执行杀人的,就好像代替木匠去砍木头;代替木匠去砍木头的,很少有不伤着自己手的。
第七十五章
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
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
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,是以轻死。
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于贵生。
百姓有饥饿之苦,因为在上位的收税太多,因此会挨饿。
百姓难管,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,所以会难管。
百姓不在乎死亡,因为统治者为求奢华享受搜刮太甚,因此,才会轻易冒险犯难而死。
只有不刻意求生的人,才比特别重视自己的人更有德行。
第七十六章
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
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
故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
是以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。
强大处下,柔弱处上。
人活着的时候,身体是柔软的,死的时候就变僵硬了。
草木生长的时候,性质是柔脆的,死的时候,就变干枯了。
所以,凡是坚强的东西,都属于死亡的一类;凡是柔弱的东西,都属于生存的一类。
因此,用兵逞强就会遭受灭亡,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受砍伐。
强大的处于劣势,柔弱的处于优势。
第七十七章
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;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
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
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
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
天道的作用,不是像拉开弓弦的弓一样吗?弦高了就压低它,弦低了就抬高它;弦长了就减短它,弦短了就加长它。
天道的运作,是减损有余的进而能弥补不足的;人间的规则却不是这样,反而减损不足的,用来供奉有余的。
谁能把有余的供奉给天下的不足呢?只有有道者才能做到。
所以,悟道的圣人做好了却不仗恃己力,大功告成却不自以为功,自己不愿意显摆自己的贤能。
第七十八章
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
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;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
是以圣人云:“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谓天下王。”
正言若反。
天下万物中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,但要对付坚强的东西,却没有能胜过水的,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。
弱可以胜强,柔可以胜刚;天下没有人不知道,没有人做得到。所以圣人说:“能够承受全国的屈辱,才算是国家的君王;能够承受全国的灾殃,才算得上天下的君王。”
符合正道的言论,看起来像是现实的反面。
第七十九章
和大怨,必有余怨,安可以为善?
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
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
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
深重的怨恨经过调解,一定还存有余留的怨恨,这怎么算是好事呢?
因此,圣人就像拿着左契,只施与人而不向人索取。
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那样宽裕,无德的人就像掌管收税那样索取。自然界的规律没有偏私,总是站在善人的一边。
第八十章
小国寡民。
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
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
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
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
让国土小些,人口少些。
即使有什么器具也有意不使用,让百姓爱惜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徙。虽有车船,却没有必要乘坐;虽有武器装备,却没有地方部署。让人们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态。
在这样的家园里,百姓甜美地享受食物,穿着漂亮的衣服,安享自己的住家,快乐自己的习俗。
邻国之间彼此可以看见,鸡鸣狗叫声也可以相互听到,但百姓从生到死,却不相互往来。
第八十一章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己愈有,既以与人己愈多。
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真实的话不动听,动听的话不真实。善良的人不巧辩,巧辩的人不善良。真明白的人不卖弄广博,卖弄广博的人并不真明白。
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保留什么,他愈是帮助人,自己反而愈是充足。
自然的法则是有利于万物,而不加以损害;圣人的作风是给予,而不争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