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61-70

作者:河洛先生

第六十一章

大国者下流,天下之牝,天下之交也。

牝常以静胜牡,以静为下。

故大国以下小国,则取小国;小国以下大国,则取大国。

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

大国不过欲兼畜人,小国不过欲入事人。夫两者各得所欲,大者宜为下。

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,使天下江河交汇在这里,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。雌柔常常是靠着静定来胜过雄强,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。

所以,大国能用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,就可以得到小国的拥戴。小国能用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,就可以得到大国的支持。

所以,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能够取得小国的拥戴,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能够见容于大国。

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,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。这两者都可满足愿望,大国应该表现谦下。

第六十二章

道者,万物之奥,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

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

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

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不曰:求以得,有罪以免邪?故为天下贵。

道是万物最尊贵的,是善人的珍宝,也是不善人的保佑。

美好的言论可以赢得尊重,美好的行为可以帮助他人。人即使有不善的行为,道怎么会放弃他呢?所以,奉立天子,设置三公的时候,虽然先有拱抱之璧,后有四匹马驾的车作为献礼,但还不如跪着献上大道。

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?不正是因为求它庇护就可以得到满足,有了罪过也可以得到赦免吗?所以,道才是全天下最尊贵的东西。

第六十三章

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

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

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

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
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

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无难矣。

要做不刻意而为的事,要从事不庸人自扰的事,要品尝恬淡的味道。

要把小事当成大事来看,把少的看成多的,用美德去回应初始的怨恨。

解决难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,做大事要从细小的地方开始。天下困难的事,必定是从容易的地方做起;天下的大事,必定是从细微的部分开端。

所以,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,反而能成就他的伟大。

太轻易承诺,就一定少守信;把事情看得太容易,必定遭遇更多的困难。

圣人视为困难的事,最终反而没有那么困难了。

第六十四章
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;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

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
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
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,无执故无失。

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

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;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,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

凡安定下来的就容易持守,凡未发生前的就容易图谋;脆弱的东西容易瓦解,细微的东西容易飘散。

在事情没有形成之前就处置它,在祸乱未发生前就管控它。

合抱的大树,是从细如针毫的芽苗长成的,九层的高台,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;千里的行程,是脚下一步步迈出来的。

刻意妄为的必然失败,人为把持的必然落空。所以,圣人无所作为就不会失败,无所把持就不会落空。

世人行事,往往在接近成功时反而失败了。如果一件事情快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,就不会招致失败。

所以圣人想要的是世人不想要的,他不看重稀有的东西;想学的是世人不想学的,他补救世人所犯的过错,这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而做的辅助,而不敢专擅妄为。

第六十五章
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

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知此两者亦稽式。

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,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然后乃至大顺。

古时候善于践行道的人,不是用道来启明百姓的,而是用道来使他们淳朴的。

百姓所以难治,就因为统治者自己智巧太多的缘故。所以,用智巧来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祸害;不用智巧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福祉。明白了这两种治国方式,如何选择也就成为了法则。

恒久地明白这一法则,可称为神奇的德。这神奇的德既深奥,又久远,与万物相反,循着它而行,就可以到达最顺自然的境地。

第六十六章

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

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

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

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

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地,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,故能为百川归往之地。

所以,圣人想要位于万民之上的,必定要言语卑下;想要居万民之前的,必定要靠居后谦退。

因此,圣人虽在上位,可是百姓并不感到有压力;居于前面,百姓并不感到有什么损害。

所以,天下的人民都乐于拥戴他,而不厌弃。

正因为圣人不与任何人相争,所以天下就没人能争得过他。

第六十七章

天下皆谓我道大,似不肖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。

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

慈故能勇,俭故能广,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

今舍慈且勇,舍俭且广,舍后且先,死矣。

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。天将救之,以慈卫之。

天下人都说我的道伟大,好像不成样子。正因为道太大,所以看起来不成个样子。如果说看起来像个样子,早就变成细碎的东西了。

我有三样宝贝,一直掌握而能保存它。第一件叫慈爱,第二件叫俭约,第三件叫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。

慈爱才能勇敢,俭约才能增扩,不敢为天下人之先,所以能成为天下人的领袖。

现在如果舍弃慈爱而求取勇敢,舍弃俭约而求取增扩,舍弃退让而求取领先,结果就是死亡。

对于慈爱来说,用于战争就可以获胜,用于守卫就可以巩固。上天要救助他,会让他用慈爱之心护卫自己。

第六十八章

善为士者,不武;善战者,不怒;善胜敌者,不与;善用人者,为之下。

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,古之极。

善于带兵打仗的人,不以武力至上;善于作战的人,不轻易发怒;善于克敌制胜的,不同敌人交锋;善于任用人的人,对人态度谦下。

这叫作不与人争的禀赋,这叫作利用别人的能力,这便是符合天道的规律,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原则。

第六十九章

用兵有言:“吾不敢为主,而为客;不敢进寸,而退尺。”

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,扔无敌,执无兵。

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。

故抗兵相加,哀者胜矣。

用兵的人立下的言论有:“我不敢主动进攻,而要采取守势;不敢冒进一寸,却要退后一尺。”

这就是,虽然要排列行阵,却像没有行阵可摆;虽然要奋力举起,却像没有臂膀一样;虽然要擒拿敌人,却像没有敌人一样;虽然要持守兵器,却像没有兵器一样。

最大的祸害是轻敌,轻敌将会丧失我的“三宝”。

所以,两军对峙,若旗鼓相当,充满哀怜心的一方可以获胜。

第七十章

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

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。

知我者希,则我者贵。是以圣人被褐怀玉。

我的言论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实践。天下人却不能明白,不能实行。

言论有主旨,行事有根据。就因为无知,所以,就不真正了解我。

真正了解我的人太少,效法我的人就可贵。因此,圣人外面穿着粗布衣服,里面却藏着美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