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31-37

作者:河洛先生

第三十一章

夫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

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

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。

胜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。

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。言以丧礼处之。

杀人之众,以悲哀泣之,战胜以丧礼处之。

武器是不祥的工具,人们都厌恶它,所以,悟道的人不使用它。

君子平常时重视左方,使用兵力就重视右方。

武器是不祥的工具,不是君子使用的工具,如果不得已才使用它,最好恬淡处之。

胜利了不要自以为美,如果自以为美,就是喜欢杀人。喜欢杀人的人,就不可能在天下达到最终的目的。

吉利的事以左方为尊,凶丧的事以右方为尊。偏将军居守左方,上将军居守右方。这是说打仗时要依照丧礼来安排。

杀人众多,要以悲哀的心情来对待,战胜了要以丧礼来对待。

第三十二章

道常无名,朴。虽小,天下莫能臣。

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宾。

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。

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,知止可以不殆。

譬道之在天下,犹川谷之于江海。

道一直是无名而质朴的。虽然细微,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主宰它。

政治人物如果能守住它,万物就会自动归附。

天地之间阴阳和合,就会降下甘露,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。

万物创始,就产生了各种名称,名称已经形成就会知道适可而止,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。

譬如“道”在天下的情况,就像江海成为溪谷河川的归往地。

第三十三章
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

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

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。

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。

了解别人的是智者,了解自己的是通达事理。

胜过别人的有实力,胜过自己的才刚强。

知道满足的就富有,坚持力行不懈的就是有志。

不离失本分的才会长久不衰,身虽死而“道”不消亡,才算真正的长寿。

第三十四章

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。

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。

衣养万物而不为主,常无欲,可名于小;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

以其终不自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
大道像泛滥的河水,广泛地流行在周围。

万物依靠着它生存而不推辞,大功告成却不占有。

养育万物而不去主宰它们,它一直是无欲的状态,可以称它为“小”;万物来归附而不加以主宰,可以称它为“大”。

由于它从不自以为大,所以能够成全它的大。

第三十五章

执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

乐与饵,过客止。

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足既。

谁掌握了大道,普天下的人都来投靠。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,于是大家就和平安泰到极点。

音乐和美好的食物,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。

用言语来表述大道,平淡而无味,看它也看不见,听它也听不见,它的作用是无限制的。

第三十六章

将欲歙(xī)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举之;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是谓微明。

柔弱胜刚强。

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
将要压制它,必定抬高它;将要削弱它,必定先使之坚强;将要废弃它,必定先提举它;将要夺取它,必定先给予它。这就叫作从最几微处明白。

柔弱可以战胜刚强。

鱼不可以脱离深水,关乎国家利害的重器不可以向人炫耀。

第三十七章

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

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

无名之朴,夫亦将不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

道体总是不刻意作为,结果无所不为。

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能坚守这个道理,万物将自我化育、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。万物自行衍化却有人想有所作为,我将用道的无名真朴去遏阻。

无名的真朴状态,也将使人不产生贪欲。不起贪欲,让心趋于清静,天下自然就回归于稳定、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