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
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
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
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
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三十根辐条都汇聚在车毂上,因车毂空虚得当,才产生车子的作用。
糅合黏土做成各种器具,恰恰因为器具中间的空无,才能形成器具的效用。开凿门窗,造成房屋,恰恰因为房屋中间是空的,才有居室的用途。
由此可知,“有”带给人的是便利,“无”带给人的是发挥作用。
第十二章
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tián猎,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
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
过多的颜色让人视觉不明;过多的音调让人听觉不灵;多种味道让人味觉丧失;纵情于骑马狩猎,会让人内心狂乱;珍稀的货品让人心生挂碍。
因此,悟道的人只求吃饱就好了,不求官能享受,所以摒弃物欲诱惑,重视内在满足。
第十三章
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
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
何谓贵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;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
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
得宠与受辱身惊,因畏惧而重视大祸患也身惊。
为什么得宠与受辱都让人受惊呢?因为,得宠也不好,得到荣宠像是受到了惊吓,失去时也像是受到了惊吓,这就叫得宠与受辱都身惊。为什么重视大祸患也身惊呢?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,是因为我们拥有这个身体;等到我们没有了自我的执着,我们还有什么祸患呢?
所以,能够重视为了天下人来奉献自我的人,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;能够为了慈爱天下人来奉献自我的人,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。
第十四章
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
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
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
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道没有色相,所以看不见,叫作“夷”;没有声音,所以听不到,叫作“希”;没有形体,所以摸不着,叫作“微”。道的这三方面都是无法穷究根底的,所以是浑然一个整体。
它外在显现得不光明,内在隐含得也不昏暗,不绝如缕的样子,没有办法形容,然后又回归于空无一物的状态。这叫作没有形状的形状,没有物象的物象,才称作恍恍惚惚的状态。
迎向它,却看不到它的头,跟随它,却看不到它的尾。
能够了解最早的开始,这称作道体运作的规律。
能够把握亘古已有的道,可以驾驭现在存有的一切。
第十五章
古之善为道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。
豫兮若冬涉川,犹兮若畏四邻,俨兮其若客,涣兮若冰之将释,敦兮其若朴,旷兮其若谷,混兮其若浊。
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动之徐生?
保此道者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
古代善于践行“道”的人,精微、奥妙、神奇、通达,其深度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。正因为一般人没法理解这么高超的境界,所以勉强把他描述一下。他小心谨慎啊,就像冬天渡过结冰的大河;他警觉戒备啊,就像防备四邻攻击;他尊敬庄重啊,就像做客人;他自在随意啊,就像冰块缓缓消融;他诚恳厚道啊,就像没有经过雕琢的素材;他胸襟豁达啊,就像幽深的山谷;他浑厚宽容啊,像混浊的水。
谁能透过混浊让它安静下来,慢慢澄清?谁能在安定中行动起来,让它慢慢展现生机?
保有这种“道”的人,不肯自满。正因为他从不自满,所以能够一直去旧存新。
第十六章
致虚极,守静笃。
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
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
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
不知常,妄作凶。
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
追求心的“虚”要达到顶点,持守“静”要完全确实。
万物蓬勃生长又活动,我因此观察到循环反复的道理。
万物繁杂众多,最后总是回归到各自的本源。
返回到本源就叫寂静的状态,寂静的状态就是复归本性了。复归到本性就称作常道,明白了常道就叫作启明。
不明白常道,让妄念作祟,就会有凶险。
明白常道才会包容,包容才会大公无私,大公无私才会周全,普遍周全才符合天意,符合天意才合于大道,合于大道才能永垂不朽,这样终身也不会有任何危险了。
第十七章
太上,下知有之;其次,亲而誉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。
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悠兮其贵言。
功成事遂,百姓皆谓“我自然”。
最好的统治者,人民只知道从上之道;其次的统治者,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;再次的统治者,人民畏惧他;更次的统治者,人民蔑视他。
自己的诚信不足以服众,人们就不信任他。
最高明的领导者,表现一副闲适从容的样子,自己很少发号施令。
等到大功告成,事情办妥,百姓都说“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”。
第十八章
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
大道废弃之后,才有所谓的仁义;智巧小慧出现,才有过分的虚伪;家人之间失了和气,才有所谓的孝慈;国家陷于无道悖乱,才有所谓的忠臣。
第十九章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
此三者以为文,不足。故令有所属: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
弃绝聪明与才智,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;弃绝仁德与义行,百姓能回复孝慈的天性;弃绝了机心与财货,盗贼自然就没有了。
这三方面都属于文饰性的,不足以治理天下。所以,要让百姓另有所遵循:表现单纯,持守朴实;减少私心,降低欲望。
第二十章
绝学无忧。
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美之与恶,相去若何?
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
荒兮,其未央哉!
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兮,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。
傫傫兮,若无所归。
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。我愚人之心也哉!沌沌兮!
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;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
澹兮其若海,兮若无止。
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且鄙。我欲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弃绝对智巧的学习,人就没有忧愁烦恼。
恭敬的答应声与轻慢的答应声,相差多大呢?美与丑,距离多远呢?
大众所畏惧的,我也不能不畏惧。
广大啊,这像是没有了穷尽。
众人快活的样子,好像在参加盛大的祭祀,又好像春天登高远眺。唯独我淡泊恬静啊,不显行迹,好像还不会笑出声的婴儿。
孤孤单单啊,好像无所归宿的样子。
众人什么都有多余,唯独我好像有所不足。我真是笨人的心思啊!混沌无知啊!
一般世俗人都自炫光彩,唯独我暗暗昧昧;世俗人都精明算计,唯独我有些糊涂。
淡泊啊,像大海般深湛;飘飘荡荡啊,好像不知在哪里停止。
众人都有所施展发挥,唯独我顽固又鄙陋。我想要的单单与别人都不同,而是能重视养育万物的母体——道。